中美貿易戰相互加徵關稅將於6日啓動,中國海關總署5日表示,對原產於美國的部分進口商品加徵關稅措施,「將在美方的加徵關稅措施生效後即行實施」。(中央社截自中國海關總署)
中美關稅戰進行倒數計時,一旦兩方真的開戰,不僅中美各自要承擔後果,全球各主要經濟體恐怕也無一可以倖免,尤其是對全球供應鏈融入越深、參與程度越高者,屆時受到影響將越深。
這樣的說法並非危言聳聽。根據倫敦投資機構百達資產管理公司(Pictet Asset Managemen)最新的評估報告指出,一旦中美貿易爭端激化,除了當事兩國之外,與全球供應鏈緊密結合的經濟體,如臺灣、匈牙利、南韓及新加坡等等都無可避免的受到衝擊。
該報告以臺灣爲例,臺灣是科技與半導體行業的中心,多家臺廠均在中國爲美國科技廠代工組裝,一旦這些從中國銷往美國的代工產品被課以高關稅,這些臺廠的獲利勢必跟着被拖累,從而影響臺灣的經濟表現現。
這也意味着,在全球貿易體系參與度越高的國家,未來受害的程度甚至不亞於中美兩個當事國,而從百達的預測模型來看,在開放型經濟體中,臺灣參與全球供應鏈的深入程度僅次於盧森堡,排名全球第二,因此,一旦中美啓動關稅壁壘,臺灣方面如何因應,有關部門必須及早做好因應。
從上述機構預測來看,關稅壁壘的啓動的確對全球影響巨大,也因爲如此,中美兩國的舉動牽動全球敏感神經。從目前的情況來看,中方不斷強調延後啓動關稅的表態,大有保留與美方談判的空間的用意。換言之,中方「絕不會打第一槍」的聲明,意在避免被視爲是挑起爭端的一方。因此,球仍在美方手中,只要美方沒有動作,則這場貿易爭端尚有轉圜餘地,一旦美方先出手,則中方勢必回擊,屆時,全球各經濟體將難免陷入這一場關稅大戰之中。